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目 录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政育人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情况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五、自我评估与分析

六、改进措施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以下简称本学科)主要培养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各相关方面的各类专门人才,由自动化系主要负责建设。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信息与信号处理、检测技术、系统设计与仿真、导航制导与控制、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工业智能与系统、脑与认知科学等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相关学科科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组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专业教学的能力,熟悉自动化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和交流,成为自动化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

本学科下设八个学科方向,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具体包括: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培养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培养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培养从事各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系统工程:培养从事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导航、制导与控制:培养从事航空、航天与航海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信息学:培养从事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系统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工业智能与系统:培养从事复杂制造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现代服务技术与工程,网络化制造,仿真与虚拟制造,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工程理论、技术与方法,先进空中交通控制系统等研究方向的高级专门人才;

脑与认知科学:培养从事以“脑观测”为切入点,构建多模态和多尺度的新型脑观测技术体系与仪器架构;以“脑机理”为着力点,架设链接脑结构与功能的桥梁,在微观、介观、宏观三个层次上研究重要脑功能的环路机理;探索脑精神性认知的智能特质,形成颠覆式的计算认知模型,筑建理论创新高地;深入研究认知智能的计算和迁移机制,集中突破类脑计算范式与架构瓶颈;着力探究脑神经疾病的病理,重点攻克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疾病难题等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科建设情况

自动化系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经费、积极推进学科方向研讨和学科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能力水平提升、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效。自动化系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提升核心课的挑战度,组建课程组,取得了良好成果。学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高水平教材撰写,其中张贤达老师编写的教材《矩阵分析与应用(第2版)》,2021年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术论文水平逐年提升,亮点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戴琼海院士团队在Cell上发表计算摄像显微仪器研制和生命科学观测领域重要论文,李力在Science Robotics上发表焦点论文。

(三)研究生基本状况

自动化系研究生招生模式分为博士生招生、硕士生招生及工程专业学位招生。硕士生招生途径分为推荐免试和全国统考。博士生招生途径分为推荐免试、硕博连读和 “申请-审核制”。自动化系重视研究生就业工作。2021年度自动化系采取了充分挖掘、开拓和匹配就业资源,落实推荐学生重点领域就业;加强选调生就业工作引导;完善就业规章制度,规范毕业生解除就业协议行为;将就业引导主题融入学生党团活动、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就业实践活动;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等一些列措施保障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政育人工作

自动化系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时代新人。自动化系党委下设28个党支部,其中学生党支部18个(包括本科生党支部5个、硕士生党支部3个、博士生党支部10个)、教职工党支部9个。

自动化系党委重视加强思政育人队伍建设,以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和思想引领,引导教师立德树人、崇德尚业,做好学生引路人;夯实基层党建根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党团班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加强组织领导为统领,提高工作体系协同性。自动化系党委定期研究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党政机构与队伍职责,打造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系党委就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组(研工组)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双肩挑”优秀传统,选聘业务拔尖、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青年教师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并任命组长为系主任助理、参加系党政联席会,将研究生思政工作始终纳入全系重要决策因素和重点任务之中。系综合办公室设有学生工作事务助理2个岗位,负责处理本、研学生党建、奖助贷勤补和从在校研究生中选拔德育助理,坚持研工组双周例会制度,研究、部署、推进和分工落实各项思政工作。研究生思政工作体系完整,目标明确,队伍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突出,确保高水平开展研究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

以创新基层党建为根基,夯实思政工作基本面。自动化系历来重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党建龙头作用,带动研团、研会和研究生班集体建设,在全体研究生中深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保证基层党组织建设横到边、纵到底。系党委为硕、博各个年级设立党支部,将高年级延期毕业的博士生编入所在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在社会实践支队、冬奥志愿者中组织临时党支部,强化组织建设的基础。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高标准做好党支部各项工作,不断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建设。加强党支部书记、新任支委培训,落实“领雁工程”,提升研究生党员骨干的综合素质。各党支部支书和支委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鼓励、支持党支部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红色教育、特色教育活动,组织研究生党员群众赴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前沿、社区农村进行调研学习,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鼓励开展党建研究,有组织地推进支部党建课题申报。系党委还建立了支部日常工作检查和党内通报制定,促进支部基础工作做实。建设研究生标兵党支部,加强党支部之间的工作交流、经验推广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研究生班团集体建设成效显著,自博202获清华大学研究生先进班集体;自动化系研团获评清华大学优秀研团;自动化系研会获评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分会。

以思想理论建设为先导,扩大学习教育覆盖面。自动化系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鼓励创新教学方法,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党委书记为研究生新生讲党课。每年开学典礼结束后,都安排系党委书记为研究生新生讲授党课。通过介绍国家科技教育领域的形势、学校和院系的发展规划、研究生生涯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引导研究生新生坚定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了解格局大势,熟悉学校使命和院系文化精神,启发他们思考为人为学目的、端正求学治学方向,从而为他们开启高水平科学研究奠定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心理基础。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教育,鼓励研究生潜心学术研究,反对学术功利化,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在研究生新生入学的第一时间就安排多项与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相关入学教育,包括三次院士讲座、一次系主任讲座、一次研究生教学管理及思政工作的讲座。从科研的理想信念到科研伦理、学术不端的危害,从教务管理到学生工作的学风建设工作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风建设教育。明确党支部主体责任,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全覆盖,落实党委委员、支部书记讲党课制度。鼓励研究生参加理论学习宣讲会、“林枫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坊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学生参与献爱心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担任社会工作的人数逐年提高。

三、研究生培养情况

(一)课程建设

自动化系现有研究生课程55门,其中专业核心课程16门,职业素养课4门。另外建设有平行课程3门,全英文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8门,MOOC课程5门,在建MOOC课程1门,2021年面向全校开设未央班课程7门。

(二)研究生导师

在人事制度改革之前,博导可由副高级以上职称担任,但需要经过院系学位分委员会投票并通过后,方可获得博导资格。2016年人事制度改革后,进入教研系列的教师(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均具有硕士生和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为加强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我系每年新上岗的博士生导师,均参加学校组织的“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研修班包含开班式、专题培训、网上自测、分组交流四个环节,组织新上岗博士生导师学习交流,分享经验、促进发展。以年度考核为依托,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实行导师自评与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管理人员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三)师德师风建设

自动化系党委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突出政治监督,坚持严的主基调;扎实推进各项整改任务,组织好全面从严治党活动月教育,聚焦师德师风年度主题,在全系讲清要求、讲明制度底线、用鲜活的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探索“四种形态”的有效运用方法,继续强化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紧扣“三全育人”目标,针对教研、教学、研究及职工等系列教师不同职责特点,强化通过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坚定科技报国之志、培养严谨求实工作作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师德要求,分别侧重考核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课程思政、导学思政的成效。树典型、立典范,建立好教职工表彰机制和荣誉体系。深入挖掘戴琼海院士团队科研育人的经验,团队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黄大年”教师团队。充分利用“七一”表彰契机,加大对优秀党员和党建思想工作者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公开表彰各个岗位爱岗敬业的优秀教职员工。积极树立“课程思政”“导学思政”教师典型,营造风清气正的思政氛围。

(四)学术训练及学术交流

自动化系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各种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更好地开展学术训练。同时为研究生开设4门职业素养课程,邀请系主任、系党委书记、系学术委员会主席等教授为学生授课,从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学术论文写作、英文论文写作、学位论文写作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进行训练。

因疫情原因,国际学术交流以线上形式居多。举办博士生论坛,论坛以全国高校自动化研究生会联盟为依托,有众多实力强劲的自动化学科高校的研究生参加。

(五)学术不端处理机制

自动化系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内容,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统筹建立并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健全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制定了学位论文查重重复比例的相关规定。每位研究生在论文送审前上传一次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系统将根据这个电子版论文进行查重,按重复率的不同,采用不同处理方式,严重者将取消答辩资格,不再授予学位。

(六)研究生奖助

自动化系研究生奖助体系分为基本资助体系和评优体系。资助体系通过 “三助岗位”申请,让研究生从事基本的助研、助教、助管工作,培养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辅助、教学辅助和管理能力,为研究生提供生活保障;评优体系是通过每学年奖学金的评选,旨在鼓励学术突出和社会工作突出的学生。

2021年研究生奖学金工作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顺利完成,奖学金覆盖面达到30%以上。为了优化奖学金的评定过程,系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小组、系研究生奖学金学术成果评定小组、系研究生奖学金社工表现评定小组相互配合、协调完成奖学金评定工作。其中,系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小组由研究生事务助理及研究生德育助理组成,主要负责奖学金评定的事务性工作,包括奖学金材料的收集、整理、公示等,制定《自动化系研究生奖学金申请表》,同时负责奖学金答辩会的筹备、组织,计算各奖学金申请人分数,计算各所奖学金名额以及推荐各项奖学金的获奖人等。系研究生奖学金学术成果评定小组主要负责对各位奖学金申请人的学术成果进行评定,由系主任负责小组的工作,成员包括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学位委员会委员代表及研究所教师代表。系研究生奖学金社工表现评定小组主要负责对各位奖学金申请人的社工表现进行核定与评价,由系党委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负责小组工作,成员包括系党委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系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教师身份的党委研究生工作组副组长等。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自动化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培养环节对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的进展督促和质量把关,完善各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

持续完善评阅人选定办法和同行隐名评价机制。作为创新性学术研究工作的总结,学位论文是博士生申请学位的重要依据。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隐名评审是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加强博士培养质量目标管理、排除论文评审中非学术因素干扰的有效措施之一。学位分委员会参考最终学术评议小组和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取得的学术成果,最终决定每名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形式,公开及隐名送审的论文数量。从公开送审和隐名评审的返回意见反馈中,可以看出学位论文质量在保持高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2021年获得校优秀博士论文6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3人;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得中国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

研究生在学术成果发表和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多次获奖,具体包括:

(1)2017级博士生殷恺琳,论文《网络化系统在特定连接下的全局可辨识性》获得“第40届中国控制会议关肇直奖”。该奖项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设立,是国内自动化领域影响广泛的学术奖励,面向所有投稿时未满40周岁的研究人员。该届获奖论文共2篇,其中第一作者为学生的仅本文1篇。

(2)自动化系19级直博生王语霖同学获评“2021年CCF-CV学术新锐奖”。该奖项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面向国内硕博生的最高级别荣誉之一,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设立,每年从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在读硕博生中评选3人,奖励学术成果和科研潜力突出者。

(3)自动化系19级直博生王语霖同学获评“2021(第九届)百度奖学金”。百度奖学金是目前国内AI领域资助金额与含金量最高的学术奖学金之一。该奖项从全球范围内遴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最优秀学生,每年都有数百名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或研究所的优秀博士生申请,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评选8-10名同学,百度将为最终得主提供连续两年共20万元的资金支持。

(4)自动化系19级直博生孙杨的论文《Multi-Ag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Distributed Cooperative Targets Search》获202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manned Systems (ICUS 2021)最佳论文奖。该论文为特邀环节"Key Technologies on Autonomous Cooperation of Swarm Systems"的唯一获奖论文。

(5)自动化系2016级博士生庄超玮的论文《Simultaneous superficial cortex and deep brain imaging in mice brain using wide-field microscope through implanting custom-built cranial window》入选2021 OSA Imaging and Applied Optics Congress评选的OSA Student Paper Award Finalist。该会议为美国光学学会主办,面向全世界光学领域研究人员,是每年一度的光学领域重要会议。

(6)自动化系2017级博士生周武爱的论文《FordNet: recomme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via deep neural network integrating phenotype and molecule》入选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2021“年度最佳中医药论文”。所获奖励是该期刊评选出的2020-2021年度中医药领域唯一的优秀原创研究论文奖。该论文同时获得AI·未来-第三届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论坛“优秀口头报告奖”。

(7)自动化系2017级博士生乔畅的论文《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image super-resolution in optical microscopy》发表在Nature Methods。

(8)自动化系2017级博士生陈盛泉的论文《OpenAnnotate: a web server to annotate the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of genomic regions》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SCI, IF=16.971)。

(9)自动化系研究生王也、王昊晨等的“Synthetic promoter design in Escherichia coli based on a deep generative network”项目获得“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二)师资队伍及科学研究

自动化系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系建有智能机器人、计算摄像学、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系统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学术水平高、专业覆盖全、学术方向新的一流师资以及强有力的科研资源保障。

在教学科研支撑方面,自动化系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本系拥有两个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教学实验中心、清华大学虚拟教学实验中心;建有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持清华大学“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重要交叉学科平台。迄今共有50余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北京市和清华大学的表彰和奖励。上述教学科研平台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自动化系注重原创性交叉性基础研究,紧密围绕国家需求,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国家迫切需求的技术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强大的科学研究实力。

(三)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五十年前,清华大学将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工业企业电气化自动化”、“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等几个专业从相关院系抽出,合并成立了自动化系(最初名为“工业自动化系”)。五十年来,自动化系师生共同守初心、重育人,强队伍、勇开拓,走出了一条交叉创新的学科发展道路,向社会输送了一万多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学术创新、工程研发、管理服务、投资创业等各类岗位上践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系用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不断深化自动化专业教育理念,引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创新发展,在改革开放、“第一个百年”和创建一流大学的宏伟进程中,交出了清华自动化人的合格答卷。

上世纪70年代末,常迵、方崇智、童诗白、郑维敏等教授领导确定将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三论”作为全系的学科基础。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设立硕士博士点,我系自动控制、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4个二级学科均获批准,在全校31个博士点中占了4个席位。1982年首批招收“系统工程”方向的周小川、“自动控制”方向的徐向东两位博士生,并在三年后首批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此后四十年来,系党政班子抓住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百年校庆和建系50周年(1970-2020)等契机,由学术委员会牵头、全系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制定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为我系梳理学科体系、引领学科方向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系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并开展量子信息控制、生物信息学、脑与认知科学、工业智能等前沿交叉命题的研究,围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与复杂网络化系统、智能无人系统等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团队攻关。1994年,吴澄代表CIMS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从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捧回“大学领先奖”。五十年来,我系学科总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2016年国内一级学科评估成绩A+,迈入国际一流行列。

教师队伍是办系的核心资源和重要依托。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系聘请宋健、谈自忠等一批高水平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同时提升了博士生培养和在职教师的水平。新世纪以来,未雨绸缪,以学科规划做指导,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开拓何毓琦、Michael S. Waterman讲席教授组等多种高水平师资建设模式,队伍建设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而今,对新进教师选拔考核更前瞻、方式更全面,突出原创性、成长性,用“水木学者”、“紫荆学者”计划托举,把好师德关政治关,努力做到德才兼备、优中选优。鼓励原始创新、重视思政建设,为青年教师配备启动资金、 增设探索基金、选配Mentor、鼓励团队合作。十年来,李衍达荣获“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表彰,我系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7项,戴琼海牵头研制的RUSH II计算摄像显微仪性能填补空白、领先全球,赵明国参与研制“天机芯”类脑芯片并用其实现了无人自行车控制,入选“201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戴琼海、管晓宏分别入选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体清华自动化人的神圣使命。1989年,电子学基础课教学和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方向博士生培养为清华赢得首届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两项特等奖。近十年来,我系牢牢把握社会对智能控制、智能系统人才的强劲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厚、宽、实、创”的本科课程体系。围绕前沿领域、交叉方向、创新难点和全球战略,实施提高研究生核心课程难度、深度和挑战度的教学改革,建成了多门研究生核心“硬课”,入选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示范中心,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全球胜任力得以持续提升。我系还通过学会、教指委等组织,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推向全国,与北京工业大学共建高精尖学科,选派干部援助新疆大学学科建设,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建系五十年来,在常迵、方崇智、童诗白、郑维敏等前辈师长们的带领和一代代自动化人的努力下,取得了累累硕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系将充分把握当前智能科学、学科交叉的重要发展契机,传承和发扬系风精神,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新的交叉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全球教育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等方面努力取得突破,继续开拓控制学科交叉创新发展之路,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更多厚德奉献之才。

(四)产学研合作

自动化系在重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同时,也主动关注和推进产学研合作。由自动化系牵头发起成立的智能无人系统产学研联盟积极开展产学研交流与合作。为了增强联盟各成员的相互了解,建立有效沟通交流融合机制,智能无人系统产学研联盟于5月28日-29日开展走进长三角会员单位活动,先后走进了启迪之星(上海·浦东)、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轻舟智航(QCraft)、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位会员单位,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共赢而进行深入交流。

(五)国际合作交流

为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自动化系成立咨询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2021年咨询委员会会议于11月1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咨询委员会委员除了有多位国内两院院士、知名教授外,还邀请了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信号处理学会候任主席,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等多名自动化系国际知名专家加入。咨询委员会既是自动化系探索和推进学科发展的国际化平台,也是对外展示自动化系科研最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五、自我评估与分析

自动化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对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进行监控和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中,积极配合学校进行论文抽检工作,对抽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并完善相应的制度。系学位分委员会督促导师在今后的论文选题、中期考核、预答辩、正式答辩等论文工作中严格把关,在指导工作上进一步改进。

尽管自动化系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程体系建设还需继续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培养环节,完善分流机制和分流体系;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方面有待提高;高水平外籍教师比例还很低等。

六、改进措施

为实现学科建设目标,促进自动化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自动化系拟在以下方面发力:

重构教学方案,致力培养面向新时代的自动化领军人才。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智能”与“系统”等相关教学与实践内容,新增“机器人”等系列课程,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学科。加强研究生培养中的学术导向,培养高水平的博士毕业生。改革奖学金评定、毕业生评价等环节,激励研究生解决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及科学难题,加强本科生与研究生贯通培养、国际交流及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在助教、课件、教材、平台建设等多方面投入资金,计划在精品课程、在线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取得更多成绩;在现有3门英文研究生课程基础上积极建设全英文课程,突出国际化教育特色;积极申报中国自动化学会教学成果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努力培育国家教学成果奖。

建设实体性研究团队,组织申请国家重大项目,力争产生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技术成果。围绕学科规划方向,鼓励教师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组织认定重点、重大项目列表,严格执行晋升制度中关于原创性技术成果的要求。多方面鼓励教师较长时间协同工作,引导教师形成大规模实体团队;适当引导教师集中力量向系内重点发展方向上靠拢;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团队组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

加强优秀师资引进力度,组建国际一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重视世界一流的学者的带动作用,引进相关方向上欧美名校著名学者作为我系的杰出访问教授,在学术方向指引、学术影响力提升等多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学科发展基金,构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福利制度,多方面待遇吸引高水平学者加盟;重视引进取得或有望取得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年轻学者,在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年轻学者成长,支持具有特别潜力的青年教师及其研究方向。

针对学校面向“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自动化系在建设过程中,将加大学科优势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力度,使更多的科研优势资源向人才培养目标汇集。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自动化系将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坚持和完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学术精神、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努力培养出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的社会进步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