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院系新闻

2月18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在北京举行了2022 CCF颁奖典礼,自动化系刘云浩教授荣获2022年“CCF王选奖”。刘云浩建立了物联网非测距定位和可定位性理论,提出了群智感知计算模式和大规模自组织物联网故障诊断技术,为我国物联网研究和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云浩,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系统工程研究所教授,2013年当选ACM中国理事会主席;2017年至今任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主编;2020年任IEEE INFOCOM程序委员会主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就物联网研究作大会特邀报告(Keynote Speech)20余次;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因在物联网领域的贡献,先后当选IEEE Fellow和ACM Fellow, 获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主席奖,是该奖设立三十多年来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2022CCF颁奖现场(右二:刘云浩)

刘云浩出版的《物联网导论》,揭示了物联网体系结构传感融合的基本特征,被广泛认可。2002年,刘云浩设计并实现了基于RFID的室内定位系统LANDMARC,是最早对物联网体系结构进行探索的原型系统之一,相关论文单篇他引3800多次,被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等100多所大学列入研究生课内容。随之开拓的基于RFID的非测距定位、节点可定位性理论开创了物联网室内定位的新时代,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后进一步提出差分增强全息图方法,将基于RFID的定位精度提高到毫米级,是目前RFID定位精度最高的工作,相关论文获得ACM MOBICOM Best Paper Award。

刘云浩提出了物联网被动诊断等自组网技术,构建的绿野千传(GreenOrbs/CitySee)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野外物联网系统,为大规模自组织物联网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评价刘云浩的工作“对物联网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国际和国内的广泛认可,引领物联网领域的发展方向”。应用大规模自组织物联网理论和架构,构建了大规模高速自组织物联网,应用于中国石油企业在通讯设施薄弱的海外地区开展石油开采工作。

刘云浩2004年在内蒙古煤矿部署了世界上首个地下物联网系统,对群智感知计算进行了初步探索。相关系统和研究获得2007年香港最佳创新及研究大奖,被评奖委员会评价为“创新及肩负社会责任的发明”,相关产品于2013年和2016年两次获得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金奖。与小米公司合作构建了7000万节点规模群智感知数据,解决了移动网络亏损式迁移性能问题,超过2800万用户从中受益,相关论文获得ACM SIGCOMM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CCF王选奖”授予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通过转化和产业化,创造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该奖设立于2005年,是为纪念已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王选教授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