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2025级的研究生同学们:
大家好!
八月的清华园,暑气渐退,荷香犹在。今天,我们迎来了193位新同学加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这个大家庭。此刻,你们齐聚清华园,成为自动化系近千名研究生队伍中的新生力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系师生,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2025年,是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诸多重大突破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领域持续发力,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展现出强大的决策推理能力,人形机器人很快就要活跃在生产车间、零售商店和运动场上,引领着服务、制造等行业向智能化大步迈进。航天领域更是喜讯连连,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九号相继成功发射,我国在空间站运营和深空探索方面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彰显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我们应从那段伟大的抗战历史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发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更加坚定地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以科技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建系 55 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往,倍感自豪;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自动化,是推动现代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是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作为自动化的三大核心理论,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凭借自动化技术,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劳动强度有效减轻,资源消耗大幅降低,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到新能源系统的智能管控;从智慧医疗为人们健康保驾护航,到未来交通的智能化变革,自动化正全方位、深层次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自动化系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多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得A+等级。目前,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八个学科方向,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下设五个学科方向,形成了覆盖理论基础到工程应用的完整学科体系。
师资力量是自动化系的核心优势。正如梅贻琦校长所言:“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自动化系共有教授、研究员5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40余人,IEEE Fellow 14人,还拥有清华大学第一个讲席教授组,构成了一支具备世界级水准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回顾历程,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紧跟时代步伐。从计算机集成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创立,到生物信息学学科方向的设立;从清华大学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建立到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的设立,从具身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到认知智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设立,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彰显了自动化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的责任与担当。
同学们,自动化领域正迎来智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自动化科技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戴琼海院士团队开发了新型双光子显微镜,突破活体成像极限,实现深层组织亚细胞动力学的三维成像,进一步开发了RUSH3D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活体器官尺度的全景三维成像;赵明国研究员指导的清华火神队不断刷新记录,创造了中国团队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人形组比赛的首次冠军;宋士吉教授团队开发的深海可视化自主采样机器人,是我国首台深海可控热液硫化物可视化采样器,满足6000米深度、150米运动半径范围内的精准作业要求,可实现对热液喷口方向的智能搜索;李梢教授团队原创性提出了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理论,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其研究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引用,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亲临自动化系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这是对我们自动化系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认可,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赋予了我们更大的动力和使命。
同学们,你们选择了自动化学科,这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与无限可能的领域。它既是探索感知、决策与控制基本规律的科学前沿,也是推动工业升级、社会变革乃至人类未来的工程引擎。站在这里,你们不仅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更是未来智能时代的塑造者。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你们重塑心智,完成从“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
本科阶段,你们主要是学习已知、继承传统。而研究生阶段,核心在于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这意味着你们需要主动地、甚至略带批判性地去审视现有知识,勇敢地踏入无人区,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构建新理论;尽快摆脱被动接受的习惯,主动与导师交流,大胆提出你们的想法,哪怕它听起来还不那么成熟。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你们未来事业的高度。
第二,希望你们夯实根基,追求“博”与“专”的辩证统一。
自动化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需要深厚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跨学科视野。希望大家一方面要“钻得进去”,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做到极致,掌握最前沿的技术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跳得出来”,广泛涉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人文社科的知识。深厚的根基是你们应对任何技术风浪的压舱石,而交叉的视野则是你们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源泉。
第三,希望你们格物致知,恪守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
学术研究是追求真理的艰苦历程,没有捷径可言。希望大家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渴求,坚持实事求是,恪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要尊重数据,敬重事实,敢于承认并修正自己的错误。你们未来取得的每一份成就,都应当建立在无可挑剔的诚信基石之上。这份操守,是你们学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第四,希望你们知行合一,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自动化是经世致用之学。我们的研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和仿真中,要时刻思考其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希望大家既要仰望星空,关注基础理论的突破;也要脚踏实地,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将先进的算法、智能的系统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让你们的智慧真正服务于人民,贡献于国家。解决真问题的能力,是衡量你们价值的最重要标尺。
第五,希望你们涵养心胸,在合作与包容中共同成长。
现代科研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高效的团队协作是成功的关键。希望你们学会倾听、懂得尊重、乐于分享,既能自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能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评。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他们将是你们未来事业上最可靠的同行者。一个优秀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个真诚的合作者。
同学们,未来的几年不会一帆风顺,你们一定会经历探索的迷茫、实验的失败和论文的煎熬。但请记住,这正是破茧成蝶的必经之路。希望你们能保持好奇、保持坚韧、保持乐观,享受这个过程。秉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清华校风,发扬 “自觉、自律、自强” 的系风,在清华园里放飞梦想,拼搏奋进!
同学们,这个时代需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人,这个时代需要以满腔热情学术报国、科技强国,承担起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的青年人。从今天开始,你们身上将镌刻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自动化人,让我们共同创造我们自动化人的辉煌,未来的自动化大业必将属于你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