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院系新闻

4月17日,以“面向智能化的自动化学科发展”为主题的2021年自动化学科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成功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办,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咨询委员会承办,邀请了咨询委员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化系李衍达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史提芬·博伊德(Stephen Boyd)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数据科学学院院长、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秦泗钊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劼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作为论坛嘉宾,围绕自动化学科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自动化系主任张涛、党委副书记古槿等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自动化系贾庆山教授出席论坛,系副主任李清主持论坛。


李衍达、史提芬·博伊德(Stephen Boyd)、秦泗钊、刘劼作报告

论坛分为主题演讲和沙龙讨论两个部分。在主题演讲中,李衍达院士以“自动化和生命与健康”为题,深刻剖析了人与自动化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人工智能的介入为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科学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他表示,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通过检测基因组来预测患遗传病的风险,通过基因治疗、基因改造和重新编制基因程序来治疗和预防疾病,从实质上开拓了新一代药物的开发方法。从自动化的观点去了解人体内部的程序,将人工智能和生命与健康相结合,未来将会成为自动化学科发展非常重要的分支,我们应该做出长远的规划和充分的重视。史提芬·博伊德(Stephen Boyd)教授作了“嵌入式凸优化控制”(“Embedded Convex Optimization for Control”)的主题发言,针对人工智能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基于凸优化的控制策略。在综述现有的近似动态规划、线性矩阵不等式、模型预测控制等方法的基础上,展示了基于凸优化的控制策略在应用中的可解释性、处理海量安全约束的能力、行为的可预测性等优点。秦泗钊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具体案例,讲述了大数据、数据科学为现代的自动化学科发展和系统学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他指出,分析高维的动态数据需要系统科学,以及系统中产生的数据,数据分析学在新的工业革命时代,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事物或现象未知的一面,获取潜在的知识;通过降维,达到可视化,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可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刘劼教授作了题为“探索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建设之路”的主旨报告。他以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的经验,分享了他以交叉学科的形式来定位研究机构的思考和感受。他表示,人工智能从1956年被提出来之后,经历了三起两落的发展进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18年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以提供研究方向和项目为驱动,协调和交叉多个学科,搭建发挥科研能力的平台,希望突破学科的边界,建设一个跨学科、跨模式、跨校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构。


张涛讲话

张涛向出席论坛的四位嘉宾和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咨询委员会表示由衷地感谢。他谈到,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自动化学科发展面临重要挑战和重大发展机遇。在清华大学正值11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召开“自动化系学科发展论坛”,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话面向智能化的自动化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希望帮助科研工作者拓宽视野,培养更加开放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推动自动化学科的创新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在论坛讨论环节,自动化系师生代表针对自动化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职业发展等问题踊跃向几位嘉宾提问,嘉宾们提出了很多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代表表示此次论坛嘉宾们观点精彩纷呈,受益匪浅。


部分现场参会人员合影,左三起:贾庆山、叶昊、张涛、李衍达、李清、李力,其余为学生代表

本次论坛通过线上与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学科带头人、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线下会议,近千名自动化系教师、学生和系友同时观看线上直播。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咨询委员会于2020年11月成立,本次论坛是继咨询委员会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届自动化学科发展论坛。未来,自动化学科发展论坛将在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共邀国内外知名学者,聚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问题,助推新时代自动化学科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