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新闻

院系新闻


  2022831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在线上完成了对我校牵头的“车路协同环境下车辆群体智能控制理论与测试验证”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该项目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基础研究类的项目之一,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长安大学等18家单位共同承担,项目执行期为三年。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能源与交通项目处处长朱卫东、项目主管程竹静、和张长亮等,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专家组组长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专家组组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马林、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魏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韩凤春、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张志坚、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杜钦君、北京市智慧交通发展中心教授级高工隋莉颖、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春生和3位财务专家,项目牵头单位清华大学科研院项目高级主管曹立鹏,以及项目各参与单位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议线上举行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由高技术中心主持,会议分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要求介绍、项目负责人作项目综合绩效汇报、专家组质询及项目组答辩、专家组研讨形成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意见、会议总结等环节。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张毅教授从项目设置与预期成果、研究目标与完成情况、重要进展与典型成果、创新成果与社会效益、任务组织管理、项目学术交流、项目组织管理、经费执行情况和经费财务审计等方面向大会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专家组依据项目立项批复和项目任务书规定进行质询,并审阅了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材料,项目团队针对专家问题进行回答和充分交流。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议-清华大学主会场


综合绩效评价专家高度评价了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对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项目在交通群体协同决策与智能控制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测试验证和标准规范方面内容丰富、成果突出,为我国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建立了规模条件下泛在分布式与情景驱动下动态集中式相结合的交通群体协同决策机制、基于交通业务特征的交通信息可信交互机制,构建了交通信息可信交互测试验证系统,设计了包括真实系统、虚实结合系统和仿真系统三类测试系统的集成示范场景谱。

2)提出了车路协同融合感知和人车运动状态理解方法,建立了多节点时空同步与感知融合的运动状态精准跟踪方法,提出了基于感知大数据的多场景车辆群体运动态势识别和车辆驾驶行为理解方法、基于势场理论的交通群体运动状态表征方法,构建了态势演化模型,刻画了复杂混合交通群体路网交通流动态特征。

3)构建了新型混合交通流宏微观耦合机理解析线性化模型,提出了基于竞争-合作博弈理论的新型混合交通群体决策范式,提出了城市道路新型混合间断交通流分权合营式交通管控理论、快速路新型混合连续交通流众从控制理论,实现了路网、路口和车道轨迹级宏中微观多维度场景下的交通控制以及基于可控车辆的混合交通连续流主动控制。

4)提出了信息交互支撑的异构交通主体动力学仿真模型构建方法,构建了包含安全、效率、舒适和节能的等20个指标的效能评价体系,开发了支持虚实交互和硬件在环的仿真平台,经第三方测试,实现了支持229个节点的路网和4069个交通主体的群体智能协同行为分析,仿真时间粒度小于400ms

5)提出了基于Frenet坐标系的全息交通状态紧致化空间构建方法、虚实结合的实车性能测试案例生成方法和多类型交通群体协同控制测试方法,构建了覆盖27种安全和效益类应用场景的测试验证平台,可支持5类、21个交通主体的协同控制性能测试。

经专家质询及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了立项批复和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达到了考核指标要求,实现了项目目标;项目管理规范,组织协调顺畅,按规定完成了科技报告、数据汇交,提交的验收文档资料规范,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人才;项目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项目负责人张毅教授作项目综合绩效汇报


会议最后,张毅代表项目组感谢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在项目的立项、管理及总结等方面给予的支持,特别感谢项目的责任专家在项目执行期间给予的指导,为项目成果的取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张毅教授也希望项目组相关参与单位能在当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做出更多重要的成果,继续为我国的交通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